
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育匠有方
以心育人 用爱陪伴
——对抗规则型学生心理帮扶案例分析
范春香 李伟民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每个瞬间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;你教育孩子,也就是教育自己,并检验自己的人格。”这句话在我面对来访学生小林时,浮现心头。
小林来自普通家庭,性格倔强好强,入学初期表现积极。然而,大一下学期的一场“风波”几乎改变了她的成长轨迹。那晚,她在宿舍使用电煮锅被宿管发现,学校依规给予警告处分并全院通报。这张处分决定,成了她情绪失控的导火索。她认为处罚过重,“丢了面子”,还失去了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格。她跑到我办公室哭诉,在得知“规定必须执行,但未来可努力撤销”后,情绪由“未平”转为“对立”,开始旷课,甚至周末擅自离校、关机失联,引发学校和家庭的担忧。
案例分析:拨开迷雾,探见动因
要帮助小林,需要理解她行为背后的“冰山”。通过深入交谈与家长沟通,我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她归为“问题学生”,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。
自尊心受挫与信任危机。对好强的小林而言,公开处分意味着被彻底否定,让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。她感到“老师不再信任自己,学校不再包容自己”,信任崩塌成为她逆反行为的根源。旷课与离校,是她被动且消极的自我防御,试图通过逃离来保护受损的自尊。
认知偏差与规则意识淡薄。她认为“使用电器是生活需要,处罚不近人情”,初衷虽为节省开支、减轻父母压力,却未能将个人行为与集体安全责任联系,反映出规则意识淡薄,对错误严重性认知不足。
发展方向短暂迷失。软件技术专业女生较少,小林本就对未来存有迷茫。处分事件如同放大镜,加剧了她的迷失。她找不到努力的意义,失去目标与动力,转而对抗规则。
本案例的核心在于:学生因突发挫折导致自尊严重受损,引发对管理与规则的信任危机,伴随短期目标迷失的综合心理行为问题。干预的关键不在说教与压制,而在重建信任、修复自尊,助其重拾希望。
干预过程:以爱为舟,渡人渡心
教育的本质,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我深知,唤醒另一个灵魂需要以爱为舟,方能行至彼岸。
稳住局面,传递温暖信号。在她离校期间,我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共同寻找,确保人身安全。找到她后,我践行罗杰斯“无条件的积极关注”,未急于批评,而是表达关心:“你安全回来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这句话为她忐忑的内心打开一道缝隙,也确保家校立场一致。在这之后,我与她父母多次长谈,约定教育策略:家中多倾听、少指责;学校负责引导监督与关心陪伴。形成“家里送温暖,学校给机会”的默契,避免她陷入两面夹击。
重建信任,疏导负面情绪。首先,接纳她的情绪,暂时不做评判。我多次找她谈心,开场常说:“我知道你委屈,换了我可能也不好受。”先接纳情绪,让她感到被理解。宣泄时,我耐心倾听,不打断、不反驳。
其次,挖掘她的优点,帮助她重建自信。谈话中,我有意提及她曾经的闪光点:“记得你入学时参加活动积极”“实训课作品曾受老师表扬”。通过回顾优点,引导她重拾自信,重建自我认同。
聚焦未来,制定可视化目标。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引导她聚焦优点,树立具体目标。
与她共同制订“处分撤销计划”。我明确告诉她,处分并非终点,可以改变。我们一起制订详细的“将功补过”计划,包括一学期内无违纪、争取技能证书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。这让她清楚地看到通往“撤销处分”的道路,重获对局面的掌控感。
为她量身定制“职业生涯导航”。针对其专业与性格,我与她一起分析就业前景:“软件技术专业的女生是‘稀缺资源’,在质量管理、开发、网络安全等岗位极具优势。多家大型国企每年校招,待遇稳定。”我们锁定了“进入国企”这一清晰、体面且可行的目标。
给她提供清晰的资源支持。我鼓励小林加入学院“技能竞赛集训队”,在技术钻研与竞赛中找回成就感与归属感。校园双选会上,我亲自推荐她的简历至合作企业,客观说明情况,并提供模拟面试辅导,提升其信心与表达能力。
最终,在家长关心与教师耐心的共同作用下,小林整体状态明显好转:积极参与学院团学活动,大二上学期竞聘为秘书部部长。她旷课现象消失,学习态度积极,处分期满后依规撤销,并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,获“技术能手”称号。毕业时,她凭借过硬技能与后期优异表现,成功入职一家知名国企。
案例反思: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
理论支撑下的“关怀”是教育基石。本案例证明,将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政工作,能有效处理因关系破裂导致的行为危机。辅导员作为稳定的关怀者,是所有干预生效的前提。
“生涯建构”为迷失学生提供导航。对因目标迷失陷入困境的学生,生涯规划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,可帮助将负面经历重构为人生积极部分,共绘可行未来蓝图,以可视化目标激发内在动力。
辅导员是“以爱育人”的坚定执行者。我们的工作不是管理,而是赋能。学生跌倒时,我们不是罚其面壁,而是蹲下身指明前路、陪伴同行。用爱陪伴,用心引导,方能在平凡岗位上见证不平凡的蜕变,这正是职业赋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。
小林的蝶变说明,没有真正的“问题学生”,只有暂时迷失方向的年轻心灵。作为辅导员,我们或许无法进行专业心理治疗,但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资源——时间、真诚与不懈努力。当我们放下评判,以爱心、耐心陪伴,以智慧、资源引导,我们便能成为托举学生越过坎坷、奔赴星海的温暖而坚定的力量。
(作者单位系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;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“十四五”规划2023年度课题“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职业教育‘德技并修’学习范式研究”成果,课题编号:23GZQN046)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