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地时间10月5日凌晨,乌克兰上空再次陷入一片火光。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报,俄军发动了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,动用了包括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50多枚导弹和约500架攻击型无人机。攻击覆盖乌克兰多个地区,目标涉及能源、军工、通信等关键设施。现场传出的画面显示,多地电网中断,建筑冒烟,防空警报此起彼伏,防空导弹的轰鸣声让整座城市彻夜难眠。乌方称,目前至少有5人死亡、10人受伤,具体损失还在统计中。
乌克兰能源部的声明证实,多个能源设施被击中,造成大规模停电。救援队正在连夜修复,但由于部分电力节点损毁严重,恢复速度非常慢。泽连斯基在讲话中再次呼吁西方国家加快防空系统的交付,他直言,“光靠我们自己的防空力量,是不可能挡住这样的攻击规模的。”乌克兰媒体也不断播放现场画面,试图唤起盟友的关注,但西方舆论对这次袭击的反应显然比以前冷淡了不少。 与此同时,俄罗斯国防部在当天早上发布战报,宣布袭击“圆满完成”。俄方称,此次打击的目标是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设施、能源供应系统以及为乌军提供作战支持的天然气基础设施。俄军使用了包括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武器,所有目标都被命中,没有任何一枚导弹被拦截。俄方还提到,在防空作战中拦截并摧毁了32架乌克兰无人机。俄方的语气一如既往地自信,称此次打击“彻底削弱了乌方的作战后勤能力”。 从俄方公布的内容看,他们仍在延续近几个月的“能源打击战术”。在地面战线迟迟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,俄军似乎更倾向于通过空袭削弱乌克兰的后勤体系。尤其是在冬季临近的时刻,打击能源系统的意图相当明显。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施压,也是一种心理战。乌克兰民众若在冬季面临停电、供暖不足,政府的压力自然会倍增。
值得注意的是,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市这次也在袭击范围之内。利沃夫距离波兰边境仅70公里,是乌克兰与北约国家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。当地官员称,袭击造成工业园区起火,多处建筑受损。由于爆炸发生在靠近波兰的地区,波兰军方也迅速进入警戒状态。 波兰武装部队作战司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,波兰战机已在本国领空升空巡逻,同时地面防空系统和雷达系统进入最高级别戒备。波兰方面强调,这是为了防止俄军导弹越界或误入波兰领空,“我们必须确保公民的安全,尤其是靠近边境地区的居民。”这种表态虽然是例行公事,但背后的紧张氛围已经溢出屏幕。 波兰的反应并不让人意外。早在去年,就曾发生过“导弹落入波兰境内”事件,虽然最终证实是乌克兰防空导弹误射,但波兰民众的恐慌情绪一度高涨。如今再度听到导弹轰鸣,自然又紧张起来。对北约来说,这种“擦边”风险是最担心的,因为一旦导弹误入成员国领空,局势可能瞬间升级。 有意思的是,在这场导弹与防空的“空中博弈”之外,乌克兰又甩出了一张“新牌”:指控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情报。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引述乌情报官员的话称,中国向俄方提供了卫星侦察情报,帮助其更有效地选定打击目标。报道甚至提到,中国的卫星侦察数据帮助俄军识别了“有外国投资的设施”,比如此前被击中的一家美国企业投资工厂。
从逻辑上看,这种指控并不新鲜。乌克兰方面多次在舆论上寻找“靶标”,以解释俄军打击的精准度提升。今年4月,泽连斯基就声称中国正在向俄提供武器生产支持,但西方国家对此并未证实。中国外交部当时也明确回应,所谓“中国援俄”完全是无端指责。 实际上,从过去两年的局势来看,中国一直坚持客观立场,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提出的立场文件,强调的是停火、谈判和政治解决。更何况,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卫星业务主要用于民用领域,而非军事侦察。乌克兰这样的说法,更像是舆论战的一部分。值得注意的是,乌克兰的舆论方向已经有明显变化。早期他们更集中火力呼吁援助,现在则开始频繁点名第三方国家,这种行为往往意味着焦虑。战场形势的不利、援助速度的放缓、社会内部的不安,让基辅不得不通过制造“外部责任”来稳住国内民意,中国只是成了他们最新的“出口”。 只不过,无论乌克兰如何炒作,其无法改变的是,目前的俄乌战局已经进入僵持期,俄方通过导弹压制,乌方靠外援支撑,波兰与北约维持戒备,整个局势没有任何缓和迹象。冬季临近,能源将再次成为焦点。可以预见,未来几个月俄方还会继续打击能源设施,而乌克兰的防空压力将更大。
无论如何,战争没有赢家。对于中国而言,坚持中立、推动和平,是最务实的选择。乌克兰的指控可以一笑置之,但世界需要的是理性,而不是更多的阴谋论。战争的尽头,终究要靠谈判来收场,只不过,这一天可能还很远。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